你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培训

[滚动]九江:时隔百年旧债不烂后人争相上门还钱

时间:2017-01-31 来源:江西之窗
择要
自2016年1月彭利华发明这两本账本以来,迄今已有20多名欠账人的后人前来还债,在当地引起很大回响。

1月9日,九江市修水县古市镇冷水村人彭利华警惕翼翼地翻出一个红纸包,内中包裹着爷爷彭康林传下来的两本账本。账本上详细记录了许多人向彭康林借钱的账目,包罗光洋、稻谷、盐、米、茶油等,此中最早一笔欠账是在民国八年(1919年),距今近百年。自2016年1月彭利华发现这两本账本以来,迄今已有20多名欠账人的后人前来还债,在当地引起很大反映。

九江:时隔百年旧债不烂 后人争相上门还钱

彭利华:即是这个老账本。

●祖上曾是殷商乐善好施

固然是债主的孙子,但在已往几十年里,彭利华一直不知道账本的存在。在爷爷与父亲过去的只言片语里,他知晓自清末到民国,爷爷彭康林在湖北、江西一带经商,很快在本地富起来,村里一些穷苦人家往往找他借钱借物。

“听长辈们说,旧社会里良多贫穷人家过年时没饭吃,就常常到我家来用饭,碰到有难处的时间,只要来借,爷爷都会爽利借出去。”彭利华回想,当时祖父富有且大方。

据悉,30年前,曾有修水县渣津镇人阮海元挑着几十斤粮油来到彭利华家中,说是数年前欠下彭康林的粮油之债。当时彭利华父子以白叟已过世无法查证为由,婉言谢绝了。

●有人上门还70年前债务

要是不是一位老人的僵持,也许彭利华听到的只言片语还得不到佐证。

本来,早在1948年,同村村民阮友生家一个姑娘客死他乡,为讨回公平,阮家凑钱打讼事,于是向彭康林借了一些盐变卖。直到死,彭康林也未催过账。因为家道一向不好,阮友生也没有自动还账。临终前,阮友生嘱咐老伴彭翔英一定要将这笔账还清。阮友生死后,由于没有凭证,也不知道当初借了多少盐,还账之事就搁了下来,但这也成了彭翔英心头的疙瘩。

2015年,95岁高龄的彭翔英得知彭康林的儿子彭炳扶病重,忙敦促儿子阮寿生去还这笔账:“如果彭康林的儿子也归天了,就更没有人知道这笔账是怎么回事了。”

“这件事已成了母亲心里的一个疙瘩,要是还不上钱,她白叟家就一向不放心。”彭翔英的百姓子阮国烈说,在母亲的影象里,当年父亲向彭康林借了80斤盐,这可是一笔大数目,“家里白叟敷陈我,昔时打长工一天的收入也只能买4两盐”。后来还了30斤,还欠50斤。

●发明尘封数十年账本

阮家想还债,但彭利华却不敢要。本来,彭利华的父亲彭炳生病重已不能说话,基本无法证明这笔欠账的真实性。彭利华坚称不用还账:“我家又没他欠账的凭据,万一人家记错了呢!”两边各不让步,最终商定:要是找到了账本,一定要把债还上。

2016年1月3日,彭炳生死。按本地民俗,此时必要修家谱,但彭家找不到一些家人的生辰八字。彭利华想到了父亲生前叮嘱不能碰的挂在寝室房梁上的一个袋子,一找,发明了两本尘封数十年的账本。虽然账本已经发黄,纸张也变得软弱不胜,但上面一条条账目依然清晰。

令彭利华不解的是,他从未听父亲和祖父说起过账本的事,“或许老人们的意愿是,借债的不来还,我们也不自动去要”。

有了账本,彭翔英内心的疙瘩也有相识开的时值,两家切磋如何“了债”。“若根据昔时价格估算,这50斤盐相等于一个壮劳力近半年收入,值两万多元。”阮国烈说,商量过后,彭利华浮现只用还500元,“按一斤盐10元算”。

●旧账之上增“新账”

令彭利华不测的是,在得知彭家发现“百年账本”后,很多当年曾借过财物的村民的后人纷纷前来问账。

两本尘封数十年的账本上,现在又添了“新账”:胡自求偿还父亲胡太生借的稻谷一石;傅爱华清偿傅杏垣光洋3元……钞写新账的都是蓝色圆珠笔字迹,在账本里密密麻麻的毛笔字中显得格外显眼。

如今,已有20多名欠债人的子女还清偿,有的以实物相还,有的则折算成现金。“今朝,我总计收到现金1200元,尚有一些什物。”彭利华说,若根据昔时的价值算,收到的财物足够他发一笔小财。“要不要还、还多少,都看他们意愿。爷爷和父亲的意思我懂的,他们不还,我也不会去要。”

文/沙莎 记者王鑫 王平 图/记者王鑫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利用底部的"发现", 利用"扫一扫"即可把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标签: 百年债
上一篇:江西宜春村民上网开店、购物、娱乐提速降费生活有滋味 上一篇:【疯传】十年白发变黑发!她到底做了什么?

您可能也感兴趣:

特荐文章

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营收今年将突破6000亿元

图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