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杂谈

十问中国经济

时间:2023-08-09 来源:江西之窗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征程的起步之年,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倍受关注。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主要数据日前均已揭晓,面临复杂不利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主要宏观指标正处于合理区间,在总体“大位”的基础上继续向着高质量发展“入”,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与此同时,经济增速回落、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全国多地限电……全球疫情走势和经济走势渐趋简单,一些新情况和老问题交织叠加,风险挑战依然不减。

观察中国经济,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来,方能在短期波动中明白大势,在压力挑战中考古深层动力,在亮点韧性中提振信心,为坚定不移推展高质量发展汇聚意境力量。

新华社记者近日辨别了十大社会关切、海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采访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做出回应。

(一)如何看待当前经济走势,中国经济后劲何在?

相比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值快速增长5.2%,第三季度同比增速回落至4.9%,如何看?

9.8%的前三季度增幅,远高于年初制订的“6%以上”的年度快速增长目标,也高于全球平均值增长速度和主要经济体增速,堪称来之不易、殊为难得。应该说道,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着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持续完全恢复态势。

但比起今年一季度18.3%、二季度7.9%的经济增长速度,三季度增速“斩5”却备受注目,甚至引发一些担忧声音。

季度增速放缓原因何在?

基数效应是众多因素。-6.8%,3.2%,4.9%,6.5%,中国经济在去年四个季度划入的这条上升线,伴随着今年中国经济走势必然会“前高后低”,而且坡度比较平缓。

短期性因素也带来一定冲击。下半年以来,国内疫情局部多点弥漫,河南、山西先后遭到暴雨洪灾,加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大宗原材料价格低企等多重因素,经济复苏之路遭遇困难。

在调控工具丰沛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再快一点非无法也——面临经济上行挑战,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坚决不做“大水漫灌”,采取持续前进绿色低碳发展、减少对房地产和债务倚赖等措施,释放出来不回头粗放增长老路、忠诚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信号。

“第三季度增长速度上升,从长远来看对中国经济是好事。”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评论称之为,如果中国不经历这些结构性调整,经济增长会更快,但中国经济有可能就会走上正确的轨道。

观察经济形势,既要看短期,更要看长远、看大局,方能拨云见日求得大势。

多重风险挑战下,中国经济“稳”的特征依然独特,并且亮点引人注目。

10月23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办的“百场校招”活动南昌大学主会场,一名毕业生(左)和一家招聘企业的工作人员聊天。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经济增长、低收入、物价、国际收支”四大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基础大盘”依然巩固——

前三季度经济仍在合理区间运营;全国城镇追加就业1045万人,已完成全年目标95%;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6%,物价总水平低位稳定;进出口和利用外资依然保持高位增长,外汇储备已连续5个月维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

6月8日,收割机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的麦田里收割小麦。新华社放(武纪仅有 摄)

生产形势稳中向好,创新动能不断增强——

秋粮跃进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纪录;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的生产和投资两年平均增长均为两位数;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快速增长172.5%、57.8%、43.1%……

7月1日,在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工业机器人生产车间,工业机器人在进行跑合测试。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企业利润稳步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快速增长49.5%,比2019年同期快速增长42.9%;前三季度,财政收入恢复性快速增长态势总体稳定,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快速增长16.3%;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全国居民人均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快速增长9.7%,与GDP增长基本同步……

多重考验下要坚定发展信心,稳步恢复中更要维持精神状态。

一方面要看到,更加简单的国内外形势下,第四季度及明年初经济增长仍面对诸多风险挑战。四大宏观经济指标中,低收入的结构性矛盾突显,CPI和PPI的“剪刀差”扩大;“三驾马车”中,制约投资和消费市场需求的因素仍然比较多……

另一方面更要深信,尽管中国经济面对较为简单的阶段性、结构性和周期性问题,但我们有办法、有能力稳住持续完全恢复态势,维持战略定力,不断强化经济内生动力。

压力面前,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中国是具有强大韧性的超大型经济体,这种韧性来自近1.5亿市场主体的竞争力,来自经济体系的完整性,来自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亿万人民通过艰苦奋斗构建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目前,国际机构广泛预测中国经济今年仍能构建8%左右的经济增长。

纵观大势,我们完全有能力也有条件构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会转变,中国经济也必将会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下行稳致远。

(二)消费投资后劲怎样,阔内需这盘棋该如何下?

消费和投资是构建扩大内需的“双引擎”。今年上半年,内需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多达80%。

消费在回暖。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057亿元,同比增长16.4%,维持两位数较快快速增长。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4%,比上月减缓1.9个百分点,市场销售进一步减缓。

全球疫情蔓延下,中国消费市场韧性更加凸显,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起到进一步显现。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开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8%,比上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同时,升级类消费较慢快速增长,线上消费持续火热。

消费也呈现跌宕起伏之势。8月,不受疫情多点暴发冲击,消费同比仅增长2.5%,增速比上月回升6个百分点,为近一年来的新高;9月,疫情得到有效地控制,叠加促消费政策和中秋消费拉动,消费进一步回暖。

10月2日,人们在上海豫园游玩。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投资也少有亮点。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3%,构建稳定增长。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高于全部投资增长速度7.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快速增长18.7%。

但也要看见,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均较上半年有所放缓。疫情反复对服务消费、接触性消费造成持续负面影响;不受原材料成本上涨幅度较小及疫情和汛情影响,投资增速上升。

考虑到当前外部环境多变,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出口增速有可能的回升,站稳并扩大内需更为关键。

未来消费走势如何?鉴于去年基数因素,今年消费增速总体将呈现“前高后较低”格局,10月份乃至整个四季度消费仍将延续平稳完全恢复态势,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超过44万亿元。

总体而言,我国消费市场潜力极大,升级势头显著,消费复苏基础仍然务实。

10月7日,两名年轻人在北京一家影院观赏电影《长津湖》的海报。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中国百姓的消费潜力有多大?透过这组数据可见一斑:国庆档电影《长津湖》公映以来,票房已突破52亿元,超强1亿人次观影,外媒称赞这是“疫情暴发以来好莱坞电影无法比拟的惊人数字”。北京环球度假区开园之日,门票快速销售一空。《华尔街日报》指出,“门票秒空”反映了中国游客极大的消费热情。

未来,一系列胆消费政策将持续落地:进一步稳定和提振大宗消费,减缓前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加大农村市场拓展力度,促进餐饮市场更快更好完全恢复,促进新型消费加快发展……消费潜力有望进一步获释。

投资稳定增长也有承托基础。连日来,浙江、天津、湖南等多地重大项目陆续启动开工。“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扩大有效地投资的“路线图”已然所画就,102项根本性工程项目稳步前进。未来几个月,更多阔内需举措的出台,有望减缓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进一步通畅国内经济循环,更有效唤起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

(三)外贸“高光时刻”能否持续,如何大位主体稳订单?

外贸,在最新揭晓的中国经济三季报中,可谓是众多数据中表现十分亮眼的一个——

前三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8.3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7%,特别是9月出口异常强劲,同比快速增长约28.1%,远超强市场预期,对国民经济的拉动起到不断增强。

今年以来,一些外国机构和外媒多次注意到中国外贸的强大快速增长。路透社称,中国的供应链韧性难以高估。巴克莱银行分析师表示,这体现了“全球对中国商品的持续市场需求”。

9月28日,“上海号”中欧班列从上海首发,驶向德国汉堡。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疫情冲击下,全球贸易衰退,中国外贸却倒数16个月保持正快速增长,特别是今年以来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增长:陆运上,有着“钢铁驼队”之称之为的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4万列,成为各国联手抗疫的“命运纽带”;海运上,前三季度,全国港口已完成货物吞吐量115.48亿吨,同比增长8.9%;已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11亿标箱,同比增长9.5%。

10月23日,一艘轮船向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码头靠泊(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外贸的“高光时刻”,源自中国有效防控疫情的“红利效应”,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的体现、外贸韧性与实力的突显。

全球商品贸易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疫情。中国率先掌控疫情,有序复工复产,为生产和出口提供了良好环境。

亮眼数据背后,并非没主因。纵观今年以来的外贸数据,从季度看,一、二、三季度中国进出口同比增速呈现出逐步回升态势。从月度看,9月份当月进出口增长速度较8月份回落了3.5个百分点。

这是10月15日在广东省广州市拍摄的第130届广交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考虑到去年下半年外贸基数走高等因素,今年外贸增速回落、总体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是大概率事件。特别是近期部分地区的汛情、疫情和电力供应紧张等情况,也对出口形成一定制约。订单加剧的背后,运力严重不足、运费高涨,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有货出不去,有单没有利润,成为当下不少外贸企业心头忧虑。

外贸“高光时刻”能持续多久?

一方面,随着全球疫情逐步获得控制,复工复产加快,外部需求增大,将不会对中国出口产生进一步拉动起到;但另一方面,防疫物资出口量激增等“一次性因素”也会逐步消退。正反因素相互影响,外贸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小。

展望未来,尽管四季度进出口增长速度或有所回落,但我们依然有理由充满信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变,外贸量大位质升的发展态势有较好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国外贸附加值及出口产品水平不断提高,一系列大位外贸举措陆续落地,助力减轻外贸企业担忧。

根据有关部门监测,到明年一季度甚至上半年,重点外贸企业订单依然充裕。可以意识到,全年进出口仍未来将会保持平稳增长,在对中国经济的夹住作用中,外贸将之后扮演着最重要角色。

(四)如何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何走好?

在当前中国经济面对复杂多变形势下,深化供给外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怎么抓好?

10月21日晚,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将分步实行、有序前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作,首批聚焦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重点行业。

10月15日,在坐落于河北省任丘市的河北新铁虎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工人在检查产品质量。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越是在经济发展承压的时候,越是看清问题背后的本质,就越能突显高质量发展的定力和决意。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点更加鲜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动能持续增强。特别是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处于较好水平,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教育、卫生等补短板投资增速快于全部投资快速增长,供给外侧结构性改革成果持续巩固。

但与此同时,受国内经济加快完全恢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一些资源型行业再度呈现扩张态势,“两低”项目上马有所抬头,上半年9省区能耗强度同比不降反升。

涉及分析人士警告,随着国外疫情逐步获得控制,主要经济体产能开始恢复,要警惕出口消息传递后可能造成产能不足问题浮现。

这些现象,突显供给外侧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要矛盾,供给外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也仍然是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

7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坚决遏止“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到专项检查,多地被点名曝光;高耗能行业用电得到严控。坚决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减缓发展保障性出租住房……

随着一系列务实举措相继落地:9月份,粗钢、钢材、电解铝等产量在上半年分别创出近年单月新高后之后回升,钢材出口量也已从上半年的高位回升至500万吨以下。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放缓不足以制止其实施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优先考虑的是长期的结构性改革,而非短期增长。”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分析称之为,前三季度9.8%的增速,远高于6%以上的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这为中国挣脱传统快速增长模式获取了“机会之窗”。

事实上,早于在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必须坚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要靠改革创新。今年以来,从稳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到前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从统筹前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反对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到着力打造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到减缓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改革创新持续布局落子,着力切断制约供需兼容和要素流动的堵点。

行百里者半九十。深化供给外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持久战。做到好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抓住这条主线,忠诚地干、大胆地干、扎实地干、精准地干、决不走地干,中国经济必定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前景。

(五)如何有效应对限电问题,今冬明春如何保证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9月中旬以来,全国电力供需紧绷,一些地区采行了有序用电措施,9月23日至26日,个别地区经常出现拉闸限电,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10月20日,安徽省宿州市钱营孜煤矿工人在筛分电煤。新华社记者 韩旭 摄

我国发电量煤电占到比较高。限电,反映出能源尤其是煤炭供需紧绷。

从全球范围看,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经济在逐步完全恢复,全球能源需求都在大幅增加;很多国家都遭遇了能源问题,能源价格大幅下跌。

从国内看,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造成煤炭供需紧张,价格大幅下跌。发电企业大面积亏损,影响了发电能力和意愿。

10月21日,在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的皖能合肥发电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幕监控发电运行的各个环节。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与此同时,一些省份经济复苏强大,电力需求快速增长。1至9月全国用电增长速度超过12.9%,多个省份用电增速超过16%至20%。如此低的用电增长给电力保可供带给相当大困难。特别是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依赖性仍然较强,大量上马“两低”项目,激化了能源供需的紧张局面。

此外,水电来水严重不足,新能源出力不平稳,也影响了电力供应能力。

眼下,北方地区陆续进入采暖季。据预测,今年冬季北方等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甚至可能出现极端天气。

这个冬天,中国能否保证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剑指煤炭价格非理性上涨——10月19日晚,国家发展改革委单发三文,回应将使用还包括依法对煤炭价格实行干预等一系列必要措施,增进煤炭市场重返理性,确保能源安全平稳供应。19日当晚,动力煤期货主力合约短时间内便“瞄准”跌停板。现货市场上,一路高歌猛进的煤炭价格相继下调。

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减缓释放煤炭产能。9月底以来,已核增一批生产煤矿,日均产量已比9月份增加了120万吨以上,10月18日的日产量已多达1160万吨,创今年新高。

这是10月11日拍摄的天津港煤码头夜间作业一景。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国家能源局日前通报,积极推动新能源发电项目能并尽并、多发满发,进一步提高电力供应能力。

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市场交易价格浮动范围由现行的上浮不多达10%、下浮原则上不多达15%,不断扩大为上下浮动原则上均不多达20%,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

这项改革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燃煤发电企业经营困难,激励企业减少电力供应,也可以更加充分地传导发电成本上升压力,诱导不合理的电力消费,并推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今冬明春,如何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国家相关部门近期多次表态,全力确保今冬明春民生用电和用气。

多达,我国居民用电量占到全部用电量的15%左右,民生用气占全部用气的比例将近50%。为保证民生用热用电供应平稳、价格稳定,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展发电供热用煤和民生用气中长期合约全覆盖。目前绝大部分省份合约签定率达到或接近100%,部分省份中长期合同煤炭缺口已实施煤源,正在抓紧签约。

同时,有关部门指导地方和企业坚决民生优先,科学制定有序用能方案,确保民生用能不受影响。

(六)全球供应链新一轮重构,中国如何掌控主动权?

部分国家逆全球化而动,叠加全球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对全球产业链平稳和供应链畅通带来空前挑战。从防疫物资紧缺、生产停工,到疫苗供应不足、制造业“缺芯”,供应链风险问题正在世界范围内愈发突显。

当下的“芯片荒”,正是其中典型。从手机、电视、电脑、汽车等行业,到5G、人工智能、物联网、自动驾驶领域,很多都不受“工业粮食”芯片紧缺的后遗症。这也让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供应链布局不能“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

外部冲击下,供应链条越长,断裂风险也越大。谈到供应链,业界热词已由前几年的“低成本”,转换为如今的“复原力”。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考虑顾及生产效率和产业安全,全球供应链调整加快。

供应链本土化、区域化、分散化趋势更加凸显:美欧等经济体减缓实施制造业回迁计划,加快全球供应链向本土化布局。跨国公司在膨胀全球供应链的同时,进一步推展供应链向近邻区域化集聚;为降低集中采购风险,让全球采购多元化、分散化,包括增加中国以外的采购来源地。

这种形势下,全球供应链的调整会否给中国产业链安全带给挑战?

就中国市场而言,确实一些在华外资企业减缓布局调整。特别是疫情发生之后,时而有外资企业宣告关停中国工厂的消息,一度引发忧虑。

但要看见,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布局一直在动态调整之中,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和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变化,有些跨国企业不会离开,一些新的企业也不会进入。但总体看,外资企业进的多、出的少,增的多、减的少。对于一些中低端产业的迁离,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也迎合中国高质量发展趋势。

此次中国及时掌控寄居疫情,为产业链和供应链正常运行提供了稳定性和安全性,减少了跨国公司布局的黏性。有外媒报导,一批曾想离开了中国的跨国公司,正想把在东南亚的工厂尽快搬到中国。因为疫情再次发生以来,中国愈发成为“可信的生产地点”。

中国对外资的“磁吸力”与日俱增。据调查,90%以上的在华外企主要面向中国市场。中国享有14亿人口、超4亿中等收益群体,消费市场规模和成长潜力无可比拟。再再加产业配套齐全、基础设施完善、人力资源非常丰富等综合优势突出,都沦为吸引外资的磁力。

日前商务部发布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1至9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595.1亿元,同比增长19.6%,继续维持了两位数的高快速增长,突显中国仍是全球最佳投资目的地之一。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又如何在全球供应链加快调整中掌握主动权?

疫情冲击下,中国供应链展现出出了强劲韧性,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未来聚焦产业链供应链断点木栅点,提升稳定性和竞争力,最重要而紧迫。

增强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展应用于研究,积极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实施产业基础再生工程,减缓解决问题“卡脖子”难题,减缓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国正在补链强链行动上不断发力。

值得注意的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律可控能力,并不意味著走向封闭和内顾,而是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在对外开放合作中锻造更强大综合竞争力。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充分调动生产要素活力和红利;加大对区域和全球的分散化布局,形成多维立体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推出更多扩大开放举措,打造更优营商环境,中国才能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占有更有利方位。

(七)如何看待“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构建共同富裕靠什么?

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亮相”,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

这是7月12日摄制的浙江省嘉善市姚庄镇横港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今年以来,随着增进共同富裕部署渐次进行,社会关注度持续升温。同时也经常出现个别偏颇的声音,把增进共同富裕曲解为“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甚至“劫富济贫”。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为什么把逐步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又如何促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拒绝,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9月22日,在浙江省建德市大同镇举办的稻田趣味运动会上,农民参加“滚稻谷接力赛”趣味比赛。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做到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放在更加重要的方位上,输掉脱贫攻坚战,全面竣工小康社会,为增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符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快乐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

促进共同富裕,也是我国发展的现实必须。当前我国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引人注目,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就业和收入分配带来深刻影响,包括一些负面影响,必须有效应对和解决。

如同全面竣工小康社会一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

从全面性上看,共同富裕是14亿人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足;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构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从差异性上看,我国不同地域、城乡间的资源禀赋有所不同,每个个体的能力和素质也存在差异。共同富裕绝不意味着所有地区、所有人同时富足,也不有可能不同区域、不同人群超过整齐划一的收益和生活水平。

从阶段性上看,构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要维持历史耐心,无法打破实际发展阶段;也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确保和提高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上。

构建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中“做到大蛋糕”是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

共同富裕不是养懒汉,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为人民提高不受教育程度、强化发展能力建构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防止社会阶层烧结,通畅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建构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予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

共同富裕更不是“吃大锅饭”,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大力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最重要作用,同时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身体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要强调先富带后丰、帮后丰,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构建共同富裕,有效办法之一是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分好蛋糕”。

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建构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决定,增大税收、社保、移往缴纳等调节力度并提升精准性。其中,慈善等第三次分配是在自愿基础上,起着提高分配结构的补充起到,不是强制的,国家税收政策要给予必要激励,无法曲解为“劫富济贫”。

在“分好蛋糕”的过程中,不断扩大中等收益群体比重,减少低收入群体收益,合理调节低收入,查禁非法收入,推动我国构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共同富裕,将是预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艰难而长期的任务,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构建共同富裕,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看得到、摸得着”的目标,激励我们更加大力有为地为之努力奋斗。

(八)如何看来规范部分行业发展,增强反垄断和避免资本无序扩展将带给什么?

将近段时间,有关部门针对资本无序扩展、独占等违法违规行为出台了系列监管举措。

依法整顿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是成熟期市场经济的展现出。一系列监管举措,针对的是“无序”,特别强调的是“规范”。

近年来,在一些领域,资本无序扩展导致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强制经营者“二选一”“掐尖式并购”等行为断裂中小企业生存空间,损害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数据杀熟、隐私数据被泄漏等侵犯消费者权益,引起公众批评与忧虑。

面对市场乱象以及一些行业高度集中的发展态势,一系列监管举措是推展相关行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务实行动、必要之举。

伴随着监管部门对一些行业强化规范,出现了少数“打压民营经济”的曲解和杂音,这是毫无根据的。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本质要求,增强反垄断、深入前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拒绝。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中国反垄断执法年度报告(2020)》表明,从独占不道德看,涉及“欺诈行政权力回避、容许竞争”的结案数量较多。从领域看,涉及公用事业、医药等领域的反垄断执法较多。

这充分证明,反垄断,针对的是违法违规行为,而不是针对特定所有制企业,更不是针对特定所有制的特定企业。

资本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力量。中国经济经过数十年持续发展,已经积聚起极大的资本能量。避免资本无序扩展,就是要通过引领和规范,让资本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促进科技进步、繁荣市场经济、便捷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与社区商贩争夺最后一块“铜板”。

应该看见,通过严格执法、完备规则,部分领域社会反映强烈的垄断和竞争失序行为获得缺失,避免资本无序扩展初见成效,也受到民众和业界的广泛认可。

数据表明,在一系列政策引领下,资本的流向正在悄然生变,科技创新、新能源领域、高端制造业、产业互联网等成为资本布局的新取向。

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必将有效地推展创新、促进共治。我国是普遍认为的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较为领先的国家之一,更需要通过规范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高度出发,坚决发展和规范锐意,更好推动平台经济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服务。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要抓紧补齐短板,尤其是围绕平台经济、科技创新、信息安全、民生确保等重点领域加强研究,具体规则,划出底线,设置好“红绿灯”,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规范身体健康发展提供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竞争环境。

(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如何有效地衔接乡村振兴,全面前进乡村大力发展怎样开好局?

2021年,中国“三农”工作重心再次发生历史性转移——扶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前进乡村振兴。如何攻下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乡村大力发展又如何布局落子,国内外对此十分关注。

党中央决定,扶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挣脱贫困的县,从扶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维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平稳。

环绕推动巩固扩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大力发展有效地交会,我国建立了避免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确认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展开精准帮扶、动态清零。

做好政策、队伍、资金的交会。维持政策的倒数和平稳,“扶上马、送一程”,之后作好易地贫困地区搬迁后续扶植工作。

目前乡村大力发展机构和队伍调整基本到位,30余项衔接政策稳步前进,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出台多项倾斜反对政策,实行“万企兴万村”等行动。

在过渡期内,之后坚决五级书记一起抓稳固扩展脱贫攻坚成果、交会前进乡村大力发展各项工作,并继续加强驻村帮扶。到8月底,全国在岗驻村工作队17.2万个,派驻村干部56.3万人,其中驻村第一书记18.6万人;全国有5.2万名任期届满的驻村干部主动自荐,之后驻村。

到今年9月底,全国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约500万人。从监测情况看,应该说,需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全面实施乡村大力发展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扶贫攻坚,必须强化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措施、汇集更强劲的力量来推进。

6月13日,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崔家庙镇前砖门村农民在麦田进账小麦。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布局谋篇的关键就是聚焦“两个保证”“两个要害”和“两个开好局起好步”——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解决问题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减缓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前三季度,“三农”工作呈现“两稳”“两入”的势头:

“两大位”方面,解决新冠肺炎疫情、洪涝自然灾害等困难,夏粮、早稻、秋粮全面增产,“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脱贫攻坚成果不断稳固、全面前进乡村大力发展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为明年更好全面推进获取保障。

9月19日,高铁列车从吉林省公主岭市沃野间驶过(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两入”方面,农业现代化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种业振兴行动方案》通过、启动种质资源普查,减缓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现代化环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五年行动、乡村建设行动等积极部署,获得一系列进展。

10月7日,游客在河北唐山遵化市团瓢庄乡山里各庄村乘坐观光小火车喜爱稻田秋景。新华社放(刘满仓 摄)

开局的成绩单显出沉甸甸分量:

——全年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纪录,倒数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生猪生产全面完全恢复。

——乡村富民产业发展,乡村休闲娱乐旅游业基本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农村居民收益超过1372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多达68%,医疗养老教育等保障制度减缓完备,乡村管理效能不断提高。

……

走上新征程,解决问题好发展不平衡不充份问题,重点难点仍在“三农”,要把全面推进乡村大力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根本性历史任务。

(十)如何守牢金融以防风险底线,怎样处理稳增长和防风险关系?

下半年以来,经济上行压力加大,国内外风险挑战激增,个别企业经常出现债务风险,准确判断当前金融风险形势十分重要。

在党中央坚毅领导下,经过持续几年努力,防止化解根本性金融风险攻坚战目前获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守住了不再次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但金融风险仍然存在,并呈现出出新情况新的特点。

一方面,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大步推进,发包银行等风险机构依法稳妥处理,在营P2P网贷机构全部歇业……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下降势头获得有效地遏制,高风险银行的总资产目前仅占到银行业总资产1.4%,金融脱实向虚、盲目扩展获得根本挽回。

另一方面,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隐患仍未避免,部分行业正处于周期底部,个别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加大,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主要集中于在几个省份,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增加。

面对杨家问题新情况交织,如何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首先要稳健处置好个别企业的风险问题。当前个别房地产企业出现的债务债权人问题,原因在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未能根据市场形势变化谨慎经营,反而盲目多元化扩张,造成经营和财务指标相当严重好转。

应看见,个别房地产企业债务债权人是个案风险,对金融行业的外溢性总体高效率。目前,涉及部门和地方政府正依法依规开展风险处理化解工作。

与此同时,大力稳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作好试点工作。就当前整个房地产市场而言,合理的资金市场需求正在获得满足,风险总体高效率,房地产市场身体健康发展的整体态势会改变。

守牢安全底线,要处理好稳快速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

进入下半年,国内有效地市场需求不足的迹象逐步显现,国际上则面对美联储等繁盛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有可能转向的冲击。在此情况下,把握好稳增长与以防风险的平衡对金融部门是一个考验。

从数据来看,9月末,广义货币(M2)8.3%的同比增速和社会融资规模10%的同比增长速度与名义经济增长速度基本匹配;前三季度信贷总量稳定增长,人民币贷款减少16.72万亿元;上半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4.9%,保持基本稳定,为巩固经济完全恢复向好势头获取了金融助力。

这归功于我国坚决实施务实的货币政策,注意灵活精准、合理有助于,既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又不做“大水漫灌”。

当前,金融管理部门强化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商,防范外部冲击,同时办好横跨周期政策设计,统筹金融反对实体经济与防风险,强化信贷总量快速增长的稳定性,保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守牢安全底线,要压实各方责任,形成合力。

防范金融风险,不仅需要金融管理部门扎牢制度的笼子,也必须地方政府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特别强调:要实施地方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

当前,一些区域性金融风险隐患仍然不存在。这些风险的处理与化解尤需地方政府压实责任,避免地方财政风险、行业风险、区域经济风险向金融风险转移,着力改善地方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助力中小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强化内生动力。

经济昌,金融兴;金融活,经济活。当下,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完全恢复,金融业平稳身体健康发展。我国有能力攻下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金融风险,以金融活水助力中国经济稳健前进。

乘风破浪,万里行船。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类似重要性的一年。置身于中华民族最出色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迈出建构新的发展格局的坚定步伐,中国经济虽面对不少挑战,但机遇更大。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原始、精确、全面秉持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办成自己的事,锲而不舍构建我们的既定目标,中国经济航船一定自生大位定远,开拓更加光明的前景。(记者赵承、张旭东、安蓓、韩洁、于佳欣、赵晓辉、于文静、高敬)

上一篇:市“两会”筹备工作有序开展 上一篇:全市“两会”筹备工作调度会召开

您可能也感兴趣:

特荐文章

痛惜,他确认遇难,事发南昌赣江

图文欣赏